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始建于2003年,其前身为中药系,2005年更名为中药学院,大学城拥有独立的主体教学科研大楼,学生分布于大学城和中山校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1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的教师占70%,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2%。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5人;有双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1人,珠江新星2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中药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秘书长单位);2个广东高校教学团队(中药学、中药分析学),2个广东高校创新团队(中药分析学和中药资源学)。

学院设有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药、中药炮制8个系,以及实验教学中心和中药标本馆与药用植物园(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子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现开设中药学、中药制药2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中药制药专业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特色本科专业和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点;在校本科生1403人,中药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46人;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近144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需要,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中药学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学科为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重点学科;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精品类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和示范类课程等2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中药学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1。在教学科研条件建设上,建有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科技厅),1个广东高校中药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教厅),1个省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中管局重点研究室(中药数字化质量评价技术研究室和岭南药材生产与开发研究室),”、“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1个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

2018年斩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获资助1269万元,“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项。5年获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8项;利用中药特色和人才优势,师生们为企业长期提供技术服务和合作研发,企业合作项目101项,科研经费9548万元。2020年来有5个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派驻到乡村,以南药种植带动精准扶贫,助力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申请国家专利67项,已授权40项。发表科研及教改论文853篇,其中SCI收录259篇。主编(副主编)专著79人次。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优秀奖1项。

 本科培养中,为达到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与企业合作并共建创新班,如“康美创新班”、“汇群班”、“至信班”、“中智班”等。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2011级中药学(康美创新班)获得广东省红旗团支部,该班翟李翔同学获得2013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百名优秀学子”称号,其团队获得创新公益大赛全国总冠军;虞家穗同学入围“2017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其带领团队作为Enactus创行中国代表队赴英国伦敦参加Enactus创行世界杯,获得“全球16强”荣誉。近年来,我院学生获2017年全国医药院校高等技能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在全国药苑论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分别获得“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广东省“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广东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广东省“挑战杯”创业类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

展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彰显中药学专业优势和特色,紧贴行业需求,提高管理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注意创新驱动,积极发展与中药企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硕、位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的学院。




 

中药学院外观图